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o+h 新書座談全紀錄】-3

接上篇【全紀錄 - 2】
--------------------------------------------------------------------------------------------


大西:

首先第一個分享的案子叫做「地層的Folly」,是一座亭子,這是我們在學生時代第一次參與實施設計的一個案例。




這個作品位在福岡,是在九州的一個城市。那裡有一塊海埔新生地。這個作品就位在伊東先生所設計的一個綠屋頂「green green」的那個作品公園裡面。

之所以一開始把這個作品擺在第一個介紹,主要是跟我剛才談高第的聖家堂有關係。建築真的不是單一個人可以做出來的東西,而是眾人一起分享、參與,有點跟類似工作坊一樣的形式,在互相分享跟交流中慢慢地產生出來的。

這個案子在當初也是在伊東豊雄先生所舉辦的一個工作坊中產生。他想在這個工作坊裡頭訓練年輕的建築人一起來做出一個真實的作品

最原始的概念主要來自這邊的基地是海埔新生地,所以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平坦的地面不斷地延伸與蔓延。因此我們就把土壤的某一個部分給挖掘起來、往上抬昇,創造出一個不同的地形。

從外面看就像一個土塊的集合體,但進到裡面去一看,內部空間就如同螞蟻的巢穴一樣,大家可以在裡面竄來竄去,可以有非常有趣的活動發生。



看起來好像很複雜,可是事實上是用非常簡單的規則來設計。我們在一個直徑十三公尺的圓盤裡頭植入一些方體,再把這個方體挖堀出來,形成一個個在圓盤裡的方形空間。


因為是五個人一起設計的一個作品,所以關於到底要怎麼樣挖、或是會長成什麼樣子,在當初一直沒有討論出結論。但是後來做到一半,突然發現這個整個空間好像一個家的感覺,因此將整個概念定著在做出一個家的空間,最後做出一個家的形式。

這是因為我們覺得說需要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讓大家能夠聚集在這裡。或者是裡面空間稍微比較小,就能成為二、三個人可以比較親密地聚在一起的小場所。

或者也可以是把頭都可以伸到外面去看看週遭環境,相對開放的這樣一個場所。

甚至有些地方大家可以沿著平台連接在一起,可以共享這樣一個空間。

在這個案子中,我所學到的是,一方面在操作這個空間形式,另一方面當「家」這個字眼出現的瞬間,也讓大家重新對「家」這個空間的重新反省跟探索,不斷的反覆辯證後而形成這樣一個最終的形式。

土塊的外面也用土去作外層裝修,再用一種釘耙去做出刮紋來模擬土的質感跟紋路。

這樣的一個不斷累積與修正,去做出建築的經驗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


現在跟大家介紹這個千之瀧別墅是位在輕井澤的案子。輕井澤是日本長野縣一個非常有名的避暑勝地,是位在這樣一個地方的別墅的案子。


首先我們先想到的是一種佇立的姿態。整個設計的開始,是試著把整個建築思考成像是一隻小動物就佇立在森林當中的感覺。

看建築物剖面圖的話,可以發現它的基地有一個傾斜的傾斜面,我們不做一樓的整地,而是讓一樓本身隨著基地層,呈現出一種自然的傾斜狀態。

而因此,屋頂就好像漂浮在傾斜地面上的一頂帽子,或說一個屋頂。並且在屋頂有一個看起來長得像富士山的開口。一走進去,這個天花板的高度是2.1米,特意做得非常非常低,但走進來之後到達屋子中央時,會發現天花板整個往上延伸,有光線會從那地方流洩下進入室內,像是孔穴這樣的感覺。

從一樓的模型照片中可以發現,走進到某個地方,局部的天花板被拉高,然後從那個地方有光線流洩下來。



在廚房跟浴室的部分放置在那個比較壟起來的地形上,讓別墅的後面跟地形是融合在一起的。進入二樓以後就是一個純白的空間,上去後可以發現裡頭的光線有著很精彩的呈現從二樓也可以看到天花板往上拉伸的地方,整個二樓的地面是用地毯來做,所以人們可以躺在斜坡上面來休息。

這個案子還有一個非常具特色的地方,是在於屋頂的結構系統。這個屋頂是用厚九釐米的鐵板來製造的。

把一枚鐵板往上拉起來之後,會因為重力的關係而產生自然的嬈曲。二片、三片、四片交疊在一起,非常奇妙的,整個鐵片的嬈曲可以整個彼此密合在一起,讓結構是產生相對一個穩定的狀態。

在模型實驗中,組合了四片屋頂之後即使吊住一個保特瓶也不會垮掉。這個紙其實只是一般模型製造的這個紙。



從側面來看側向的抵抗力也具有這樣的威力。這個屋頂的施工是由造船廠的專業匠師來製作,透過特殊的鋼結構,讓整個屋頂結構完全沒有樑也沒有柱,也仍然能夠成立。

比較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個工廠在去年311地震的時候整個被海嘯給沖走,所以施工不得不終止。我們現在一方面跟他們一起合作看如何能讓他們整個工廠重新建立起來,再一起進行這個案子。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